高校女教师群体在中国女性发展中承担的特殊责任强调了中国女性发展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客观要求和高校女教师对中国女性发展必须承担的义务,这种要求和义务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当代中国有新的表现,高校女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群“教书匠”,她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国女性发展的新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自觉意识。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是当代高校女教师的内在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校女教师队伍才逐渐壮大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01年)》显示, 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3.19万人,比2000年增加6.91万人,其中女教师17.70万人,占总数的38.24%。不仅如此,高校女教师的学科分布也相当广泛,从事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工作的女教师人数越来越多。女教师对高等教育、对女性自身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时,继承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就成为高校女教师群体的内在要求,高校女教师客观上要对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女性发展中发挥起更大的作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凸显对高校女教师的职业要求
中国女性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经济起决定作用。当世界经济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在我国也已初现端倪的时候,知识经济决定了高等教育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包括高校女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的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作用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从1989年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共培养了15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 30多万名研究生,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当前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向大众化阶段推进,我国高校将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毕业生,使大批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知识创新发源地。高等教育在创造新知识方面,有其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的诸多优势。许多新的学科,理论产生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新知识新理论的土壤和温床。过去的20年,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中,有70%是由高等学校取得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贡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来。与高等教育相伴相生的高校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地拓展,他们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他们不仅要继续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发新思想、创造新知识,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才还要直接进入知识型产业的生产和流通,这些都内在地凸显了高校教师的重要性。高校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群体,自然也毫无疑义地发挥了她们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承担起她们应尽的责任。
三、中国女性人才发展现状对高校女教师提出严峻课题
中国女性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中国女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中国女性人才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才,中国女性人才的发展现状对高校女教师提出了严峻的现实课题。当前在我国,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的不同所导致的男女两性人力资本差距,已成为性别间的不平等和男性优势的一个要原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女性教育,尤其是高层次女性教育,以培养女性高级人才,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就业层次和社会地位。
各类女性专门人才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群体,她们的发展对提高中国女性整体素质、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起到导向作用,因此女性人才严重的紧缺和浪费势必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高校女教师在促进女性专门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中,承担着双重的重任:一方面自身作为专门人才的一部分,要积极承担教学科研的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师,她们理所应当比男性教师更自觉地承担起更多地培养国家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
四、从女性整体发展看, 弱势女性群体需要强势女性群体的引导和帮助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女性群体内部已经存在不同收入、权力、声望地位分化的层次,并进一步分化出了引人注目的强势和弱势群体。这里的强势女性群体是指那些在社会分化流动中凭借自身实力占据较高社会位置者,她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能力、心理素质和成就动机、拥有高收入与高职业层次,追求事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看,高校女教师凭借自己所拥有的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能力,在女性分化中占据了较高的社会位置,她们是强势女性群体之一。而弱势女性群体,是指那些在社会分化流动中占据较低社会位置者,她们是一批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权益的无保障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以及心理的不稳定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虽然中国女性发展分化为强势和弱势群体,但中国女性发展是女性整体的发展。任何一部分女性的发展都不能替代女性整体的发展。因此女性的发展除了每个女性群体自身努力外,还要发挥女性自身的“互助”作用,也就是说,在强势女性群体和弱势女性群体各自发展的同时,还要发挥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对于弱势女性群体的引导和帮助除了对女性自身的意义而言,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转型的不断进行,贫困女性化也会不断表现出来,为了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局面,除了社会的共同关注之外,强势女性群体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高等教育承担者的高校女教师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帮助更是义不容辞。因为妇女经济上的贫困与她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地低于男性,她们所从事的大多是职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和收入较低的工作,这样她们的工资水平低于男性,受培训、获得提升的机会少于男性,于是自然成为失业的首选对象和失业人口的主体。高校女教师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女性知识化和高素质中国女性劳动者的代表,要发挥教育优势,成为是弱势女性群体十分需要并且可以提供帮助的强势女性群体,同时她们自身的发展对中国其他阶层女性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中国妇女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高校女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代中国女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中国女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新的理论作为指导。作为新思想的发源地,高等学校具有女性人才集中、科研实力强大的优势,并致力于整理,保存人类优秀的思想遗产,致力于批判旧传统孕育新思想,因此高等院校在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工作在高校的发展还十分有限。以妇女保留性别研究与学科建设为例,女性学研究在中国只有短短20年的发展历史,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后,高校妇女研究中心才相继成立,但是真正开设妇女学课程和开展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基地却很少,从事妇女学研究的专业女性也相当少。据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杜芳琴教授统计,除了2-3家女性学中心有1-3名专职人员外(其中天津师大2名,东北师大3名,延边大学1名) ,几乎所有妇女学教师都是兼职从事妇女学研究和教学,加上一些学术带头人往往身兼数职,顾此失彼,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研究和教学,制约了妇女学的研究,中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学科建设体系建设仍不够规范,概念、理论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女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上,我国高校的发展速度也是缓慢的。中国高校女教师在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示出来,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妇女理论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高校妇女理论研究现状客观上也呼唤着高校女教师承担起更多的研究工作,从而实现向社会传播男女平等意识、让公共决策过程听到更多女性声音、使更多女性在知识的阶梯上更上一层,以便在广泛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追求和实现女性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国女性发展要求高校女教师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高校女教师作为优秀的女性群体,也应当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将中国女性发展的新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自觉意识,肩负起共同推进中国女性发展的重任,在承担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